近日,都匀市原东方机床厂电气总工程师、机床研究所所长余立业同志受上海电机学院“三线建设寻访团”邀请,为参加暑期研学的学生们讲述亲身经历的“三线”建设的故事。都匀市委常委、市委组织部部长、市委党校校长杨时江,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蔡翔,市委组织部副部长、市委老干部局局长罗家锦参加活动。
1944年出生的余立业是安徽黟县人。1968年,他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以后,积极响应国家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的号召,来到了贵州都匀参加“三线”建设,从此都匀也就成了余立业的第二故乡。
都匀市东方机床厂是原机械部重点企业,全国重型机床六大骨干厂之一。自1965年建厂以来,东方机床厂的产品由建厂初期的单一品种发展成为7大类38个系列200余个规格的各种大、重型机床。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,该厂逐渐停产,成为都匀市历史的一部分。后来,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改造,这个曾经的工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——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,这里展示了都匀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和文化,成为传承“三线”精神的重要载体……
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年过八旬的余力业仍然心潮澎湃。作为“三线”建设的亲历者,余立业以自己在东方机床厂亲身度过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岁月为实例,为学生们描绘那段不畏严寒酷暑,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,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,共同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历史。
最后在交流环节,学生们问道:“当时环境这么艰苦,您后悔当初的选择吗?”
“我很坦然面对我这一生,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我是奋斗过的,我是努力过的。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书中说到‘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’,为了‘三线’建设我奉献了青春,奉献了一辈子,我一点也不后悔,只要党和国家有需要,我还会继续奉献我的余生”,余立业说。
学生们纷纷表示,面对重重困难,老一辈的“三线”建设者们没有退却。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,锤炼了“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、团结协作、勇于创新”的“三线”精神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将秉承“三线”精神,努力学习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”的青春誓言。